首页

美女坐脸

时间:2025-05-23 07:59:58 作者:用中性笔组装“笔枪” 避免奇葩玩法在校园轮番出现 浏览量:97317

  【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】

  天山网-新疆日报记者 魏永贵 张婷

  9月16日14时,阿勒泰市红墩镇“户儿家”文化大院里,传来阵阵欢声笑语。

  葡萄架旁,白桦树下,长条桌上月饼、馓子、奶疙瘩、果酱、葡萄、苹果摆得满满当当,奶茶的醇香扑鼻而来。红墩镇30多位居民坐在桌前,谈笑风生。大院女主人李红秀跑前跑后忙个不停。

  “今天,是我们‘户儿家’的又一场中秋家宴。”69岁的李红秀说,“这场家宴,‘户儿家’曹、井、章、杨、李、恽等各姓人家都来了。大家一边过节,一边要商议怎样更好地挖掘和传承‘户儿家’的历史文化。”

  “户儿家”是什么“家”?端起一杯奶茶,“户儿家”杨姓后人、78岁的杨自治陷入回忆之中。

  “祖辈口口相传,‘户儿家’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861年。”杨自治说,当年,来自陕西、甘肃、山西的先辈们为逃避饥荒和战乱,一路向西,越过嘉峪关,先后迁居哈密、奇台、沙湾等地,最终定居在现在的红墩,最初仅40户。“户儿家”是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群众对这些迁居户的称呼,意思是“懂农业、会种地的农民”,这一称呼已有上百年历史。

  “‘户儿家’的先辈们以农业种植为主业,带动阿勒泰很多地方开荒种地。”杨自治说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“户儿家”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70多年来,每逢中秋佳节,“户儿家”各家族内的家宴、几家之间的家宴从没有中断过。2009年9月9日,在杨自治、曹忠义、李文杲、恽长普等4人提议下,“户儿家”办了一场超级家宴,各家的代表都参加了,人数超过300人。

  15时,家宴开席。“户儿家”各姓人家制作的美食一道道端了上来,手抓肉、清蒸鱼、饺子、粉汤、烤肉、大盘鸡、抓饭……各色新疆美食琳琅满目。

  “让我们为‘户儿家’中秋团圆、为如今的好日子干杯。”李红秀说。

  “各族朋友跳起来,民族团结情意浓……”

  16时许,专程从阿勒泰市赶来参加家宴的“户儿家”曹姓后人曹续荣打开了音响,一曲《黑走马》响起,大家跳起了欢快的舞蹈。

  《黑走马》之后,是欢快热烈的维吾尔族舞曲,之后是广场舞的旋律。大院里成了欢乐的海洋。舞蹈间隙,年逾六旬的李根荣一连唱了好几首新疆民歌。

  “我是锡伯族,她是哈萨克族,她是回族。”唱完一首歌,李根荣指着身边的库得斯亚·阿尼娃尔和阿斯亚·巴合恰尔说,“‘户儿家’160多年来,在生产生活中与当地的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、回族、蒙古族、锡伯族等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,早已成为一家人。”

  “我的妈妈是老‘户儿家’曹光有收养的,曹光有是我的外公。我也是‘户儿家’的后人。”阿斯亚·巴合恰尔说。

  歌舞告一段落,大家回到桌前,谈起如何挖掘和传承“户儿家”的历史文化。

  “过去,我们‘户儿家’出了很多模范人物。现在,‘户儿家’繁衍生息到3000多人了。今后,大家要传承好家风。”杨自治说。

  杨自治从事哈萨克语翻译工作20多年。他说,“户儿家”长期与当地群众共同生产生活,很多人精通哈萨克语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户儿家”涌现了50多位哈萨克语翻译。其中,朱保权、恽长明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哈萨克语翻译。李文良被调到中央民族翻译局,参加马列著作和政策文件的翻译。“几十年来,‘户儿家’出来的翻译受到各族干部群众的普遍尊重。”

  “户儿家”在其他领域也涌现了一批批英才。

  “户儿家”文化大院由李红秀2012年牵头建设,院内有一个“户儿家”民俗馆。馆内的照片墙上,出自“户儿家”的模范人物群星闪耀:井元功,新中国成立后阿勒泰地区第一位汉族阿肯;李成礼,全国劳动模范;郭桂英,自治区先进工作者;董其开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邮政工程师……

  “走进新时代,后辈中也出了很多人才,我们正在征集他们的事迹和照片。”李红秀说。

  “看,这是我的堂哥曹忠贤。他见过毛主席和周总理。”驻足照片墙前,曹续荣指着正上方一张长幅黑白照片说道。

  这张照片上注明的拍摄日期是1957年10月2日,是毛主席、周总理接见参加国庆观礼的新疆代表团成员时的合影。“哥哥曹忠贤是代表团的哈萨克语翻译,有幸一起合影。”曹续荣说,照片上那个穿着白西装的就是曹忠贤。

  曹忠贤老人今年96岁,居住在阿勒泰市。他是新中国成立后阿勒泰地区第一位哈萨克语翻译。

  凝视照片,记者在手机中翻出了前一日采访曹忠贤老人时的场景:老人在书桌前一手按纸,一手执笔,缓慢而清晰地写下了“休戚与共”四个大字。之后,又慢慢写下了哈萨克语对这个词语的翻译……

  看到这段视频,正在民俗馆里参观的人们深受感动。几位老人的眼眶湿润了。“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”,这熠熠生辉的十六个字,直击人们心灵深处,映照着“户儿家”的历史和未来。

  家宴合影时,大家喊出了自己的心声:“红墩镇‘户儿家’,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。” 【编辑:付子豪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中国外交部副部长:中国将成立全球安全倡议研究中心

在沈涵看来,天水麦积山石窟、伏羲庙、仙人崖等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,并且天水地处丝绸之路南线与中线交汇地带,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成果在天水积淀后,形成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、生活方式。这种具有异质性的文化资源,对于中原、东部地区游客来说很有吸引力。

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

世纪之交,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。一场被称为人类历史上“规模最大、难度最大”的战略大开发,在占据中国版图三分之二的西部大地拉开帷幕。

【风起黄埔】黄埔百年百人口述历史 中国新闻社推出百集微纪录片《风起黄埔》

廖光凤介绍,她的叔父廖运泽是黄埔一期,父亲廖运昇是黄埔四期,叔父廖运周是黄埔五期。回忆起家族中黄埔军校毕业生的故事,她说:“廖湾村过去一直有投身革命的爱国传统,受此影响,当时家乡许多人都报名黄埔军校,投入到保家卫国的道路上。”

中国年轻人热衷“奔县”之旅 假期乐享松弛感

“嘉年华”旗下的“午夜场”单元今年将同时奉献全球高口碑类型佳片和全新修复的影史经典;“系列饕餮”单元将推出“猩球崛起”和“火影忍者剧场版”两大系列回顾;本届“北京展映”将继续与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合作,放映《拳赛之日》等精彩的体育题材影片;“巨幕探索”将推出一组由IMAX制作的纪实佳作。(完)

粤桂两地打通名特优农产品产销对接“任督二脉” 推动“桂品入湾”

流杯池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是四川省著名的名胜古迹公园、四川省重点公园。该公园内著名景点“流杯池”‌建于北宋元符元年(‌1098年)‌,‌是北宋大诗人、大书法家黄庭坚仿照王羲之《‌兰亭集序“流觞曲水”‌意境修建,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,是保存完好的宜宾古八景之一,也是现存完好的酒文化发祥地之一。从宋至今,流杯池周围摩岩石壁上留下了黄庭坚、杨升庵等历代名人雅士所留书法石刻100余通,流杯池及石刻题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流杯池公园景区内还有涪翁楼、景园、吊黄楼等景点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